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院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多个研究领域。
我院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等部门和地方的科技项目,包括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和973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以及其他各类科技项目,并承担完成了许多国家大型、重点工程的科研、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在建筑工程各领域的研究、标准规范编制与工程应用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工程抗震实验室、大型结构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大型地基基础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近400项,标准规范编制项目130余项。
我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2人,具有优秀的专家队伍和科研人才体系。院图书馆专业文献资源丰富,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我院主办和承办的学术刊物有:《建筑科学》、《工程质量》、《建筑机械化》、《中国电梯》、《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建筑机械》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等。
我院有博士生导师37人和硕士生导师90余人,每年可招收5名国家计划博士和10名国家计划硕士,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生96名、硕士生302名。硕士生学制为二年半,博士生学制为三年。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基础课,第二年返回我院跟随导师完成课题及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在清华大学等高校选修课程。我院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国家计划非定向招生,毕业时择优留院工作(符合进京落户条件者优先解决北京市户口)。
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院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合作单位。自2012年始,根据教育部下达的专项计划,我院分别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每年招收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联合培养博士生若干名。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生源优先从相关高校的直博生、硕转博生源中选拔。
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是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命题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基坑与边坡、桩基、地基处理等岩土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主持过上百项岩土工程的技术鉴定、技术咨询、技术论证、设计施工等工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与CAD的研究”、“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与处理技术”、“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后注浆技术”、“围海造地软弱地基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基础抗浮构件若干问题研究”等。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标准《滑坡防治设计规范》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基坑工程内支撑技术规程》、团体标准《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和《囊式扩体锚杆技术标准》等10余部标准规范。
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工程奖3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课题成果和专利已应用于上百项实际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岩土工程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公司总工程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景区人行悬索桥工程技术规程》等规范编委。获得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国建筑设计奖(地基基础)一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一项,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从事地基处理,基坑支护,降水,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治理等设计、咨询、科研和工程承包工作。现任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库专家,北京市科委专家库专家,山东省科委专家库专家,雄安新区专家库资深专家。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资格
1985年在清华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从事坝工结构与水电站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优化设计,期间参加长江三峡、黄河李家峡等水工建筑物的优化设计。
1991年至1998年参加广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与管理。其间获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其中1992年至1995年在清华大学在读岩石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承载与变形特性,2003年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2年至今在地基基础研究所任研究员,具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期间主持完成岩土工程技术服务与设计、基坑支护工程、地基处理、桩基工程100余项,包括: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SIDI区域15000套住宅楼、印度洋桑给巴尔国际机场二期岩土工程勘察,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配套设施基坑工程,中央电视新台址桩筏基础优化设计、阿尔及利亚BRAZI主塔、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商务中心岩土工程、科特迪瓦阿比让奥林匹克体育馆、白俄罗斯游泳馆桩基等。
本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原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在岩土工程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科学、岩土工程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持完成钉锚组合支护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通过住建部科技司组织的评审与验收(2008年)。
研究员,工学博士,现任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布分项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编委,行业标准《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 111-2016)编委,工信部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抗浮锚杆技术规程》(YB /T4659-2018)编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第二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改造与加固技术研究》编委。主要从事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施工工作,主要参加了“多塔楼作用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结构分析与设计”、“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及灾害防治”、“超深超大基础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分析”、“土钉墙破坏机理研究”、“既有建筑地下空间拓展及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技部及建设部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一项、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四项、华夏建设科技奖三等奖一项、北京市勘察设计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具有国家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从事基坑支护、地基处理等设计、施工工程几十项。
岩土工程专家、博士、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基基础设计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院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常务院长,入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百人计划”首批科技人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土力学学会会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国家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岩土委员、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雄安新区资深评标专家。
近年来,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E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起草人参加编制标准规范9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12项。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23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著作权1项,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参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等专著。参与主持国家体育场鸟巢大体积承台处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科研区桩基础工程、三门峡文体中心桩基工程、中国结构最高建筑天津高银117大厦桩基后注浆工程、北京地铁六号线桩基后注浆工程、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B阶段桩基工程后注浆、唐山万达广场桩基工程等数十项,其中主持超长灌注桩后注浆项目施工的中国国贸三期B工程获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08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北京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天津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专家、雄安新区工程建设评标专家库资深专家。
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基坑支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住建部科研课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勘察、设计、咨询和施工项目300余项,主编、参编行业及协会标准8部,参编著作3部、译著1部,获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EI、SCI检索17篇。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河南省建设科技一等奖1项、河北省交通科技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1项,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奖等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