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    实现自我  科学发展

风貌:脚踏实地 放眼未来

愿景:岩土工程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使命:引领建筑地基基础行业发展,推动岩土工程领域技术进步 定位:地基基础技术先导型企业 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科学发展 战略理念:做专做精做强做大 管理方针:科技领先顾客至上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诚信守法持续改进
  • 公司新闻
  • 建研院新闻
  • 行业协会
  • 试验速递
工程业绩

CLASSIC PROJECT

  • 设计咨询
  • 工程勘察
  • 地基处理
  • 桩基础
  • 基坑工程
  • 既有建筑
  • 地灾防治
  • 地下空间
  • 检测与测量
  • 市政工程
  • 工程软件
超算中心位于雄安新区悦容公园内,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约38000m2,我单位承担该项目岩土勘察与土护降设计工作。
 妈湾跨海通道位于深圳市南山半岛西部,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大,盾构工作井深度达35.5m,我单位承担该工程超深基坑支护与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与咨询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东西长218.5m,基坑开挖最深处28.9m,我单位承担该项目深基坑支护技术咨询工作,对基坑抗震设防提出重要意见与建议。
 华融横琴大厦位于珠海市横琴新区口岸服务区,横琴口岸北侧,项目基坑支护采用护坡桩+锚杆+后压浆技术组合方式。
南方国际传媒大厦位于珠海市横琴新区,基坑长114.3m,平均深度21.9m,基坑支护采用排桩+上部3道内支撑+下部24道锚杆组合方式。
达美中心广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有四座主楼及裙房,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我单位通过共同作用分析,取消沉降后浇带,降低工程造价。
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枢纽场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勘察布设钻孔297个,总进尺12000m。
公司承担的勘察线路位于河北沧州地区,长近30公里,布设钻孔392个,总进尺30500m。
整个工程地上由四栋1617层板式高层写字楼和二、三层商业裙房及地下室组成,根据对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提出了采用天然地基及土钉墙基坑支护的方案。
本项目业主方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共包含四个地块,总建筑面积198800㎡,本次勘察共布孔120个,全过程采用工程勘察信息化施工。
工程总占地面积16.0万㎡,总建筑面积10.5万㎡,完成钻孔367个,提出采用天然地基和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建议方案,节省了工程造价。
 工程位于四川省绵阳科学城,四区边坡长170m,边坡高约10m,钻孔总进尺525m,通过边坡稳定性分析,提出边坡加固建议方案。
工程为同一大底盘上的四栋高层群体建筑,地上25层,地下3层,筏板基础,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按变形控制设计,最终沉降40mm。
工程由六栋公寓楼和地下车库组成,地上32~35层,地下2层,箱形基础,采用CFG桩复合地基。
支护采用土钉墙、悬臂桩支护方案,采用明排的方法对上层滞水进行处理,由于各主楼南北下沉小院区域抗浮不能满足要求,局部区域布置抗拔桩。
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主楼部分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本项目的特点是较好地完成了CFG桩复合地基冬季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抗浮锚杆的成桩工艺。
工程软基处理总面积14.9万㎡,处理扰动淤泥土层厚7m~10m,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达到100kPa、淤泥层固结度达到85%。
工程总用地面积约70万㎡,建筑场地是湿地、鱼塘经大面积填土而成,采用全场整体强夯地基处理,层数较多、荷载较大建筑采用桩基。
工程主建筑物为三栋地上18层、地下3层的办公楼,采用灌注桩及后压浆技术,桩径为φ800mm,单桩承载力提高幅度达120%。
工程是集会议展览中心、酒店、办公楼、商场及餐饮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会展中心,公司承担桩基及后压浆施工,长14.1m的抗拔桩2392根。
主要由6座大柱网多层厂房及附属建筑组成,公司独立承包桩基础、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土方等施工,采用“长螺旋水下灌注桩后插钢筋笼施工工艺及设备”专利技术进行施工。
公司承担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变刚度基础调平设计和基础桩(抗压桩和无粘结预应力抗浮桩)的施工,采用灌注桩后压浆专利技术。
工程占地30公顷,工程采用同一基础底板,公司承担1、2号写字楼及附属商业楼和纯地下车库灌注桩及后压浆施工,采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对桩基础进行优化和采用共同作用分析对底板厚度进行优化后。
公司承担航站楼灌注桩基础的后压浆技术方案论证、设计以及全部共计18496根灌注桩的后压浆施工,采用后压浆工艺后单桩承载力大幅提高。
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沟自头村,共有幼儿园、小学、邮局、社区医疗和养老机构共5个基坑,主要采用复合土钉墙、桩锚等支护方式,合同额1383万元。
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为高层住宅、保障房、商业、办公楼配套服务设施以及纯地下车库,采用桩锚支护方案,地下水处理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方案。
项目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总建筑面积约160420.68㎡,基坑周长约527m,该项目采用整体顺作+咬合桩+预应力锚索的基坑支护方案,合同额7000万元。
工基坑深度6.80m,基坑支护采用SMW工法桩,高压旋喷锚桩做为外部张拉结构。
工程建筑物由两栋科研主楼、裙房、地下车库组成,形成大底盘多塔楼连体结构,基坑周边建构筑物较多且近,本工程基坑支护采用桩锚支护结构。
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商务中心区核心区,承包范围为CBD核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基坑支护,合同额2806万元。
托换前,对古建地基采用注浆预加固处理,古建基础托换采用桩筏式整体托换,在古建下有限空间内进行地下空间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
该楼地上33层、地下2层,总高度96.6m,减沉加固采用复合桩基、扩大基础方案,桩长15m;纠倾采用基础下水平掏土迫降方案。
项目包括6栋1118层高层住宅楼,采用锚杆静压钢管桩进行地基基础减沉加固,联合采用掏土、堆载、降水、断板迫降技术进行纠倾。
项目建筑面积约22000㎡,基础埋深6m,采用1618m长CFG桩复合地基,采用结构加固和掏土纠倾处理,合同额1180万元。
项目采用锚杆静压钢管桩加基底注浆加固方案,对既有地基基础进行减沉加固,合同额316万元。
项目地下共一层,项目的ⅢD、ⅢC区发生整体上浮事故,依据安全鉴定报告,结合受力工况进行分类,分别使用有针对性的加固处理方法。
项目位于古滇名城湿地公园内,治理长度约80m,坡高约60m,主要治理型式为框格梁+锚索。
项目位于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主矿及东矿区,主矿E区采用肋板式预应力锚索挡墙加固,合同额800万元。
山坡边坡高度6m~15m,采用格构梁加锚杆永久性边坡护坡结构。
工程治理包括削坡减重、系统锚杆锚固和预应力锚固、砌体条带护坡和坡面生物防护、重力式坡脚支挡、边缘和平台内置排水、坡面防护、绿化等五项治理内容。
 公司承担大坝安全稳定性评估工作,主要进行了各种工况的抗滑移稳定和坝基应力的计算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滑坡在治理前处于活动状态,采用抗滑桩进行治理,抗滑桩断面为2m×3m,最大桩长为26m,采用人工挖孔桩,基岩部分采用人工爆破。
加固改造内容为将原地下室内部承重墙全部拆除,建造大跨度地下空间,整体改造后实现了地下空间的扩展和建筑结构功能的全面提升。
工程为地下双层岛式(局部三层)车站,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其换乘节点为大断面竖井型深基坑(44.5m×38.5m×26.0m)。
地下展厅为地下二层,基础埋深17.00m,公司承担地下展厅对周边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及故宫整体地基基础影响的评价研究工作。
项目对建筑物现状作出确认,并提出施工期间其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标准,根据评估报告,地铁施工取消了隔离桩,住宅楼正常使用未受影响。
项目对地铁隧道重点影响区带做出划分,对重点影响区内建筑物现状作出确认并分类,最后提出了施工期间各类建筑物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标准。
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城,基础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砂砾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2000kN,静载试验最大堆载量24000kN。
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上述工作范围内的现状地貌、地物进行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本次实际测图总面积约为0.8k㎡。
前期试验桩共6根,试验采用锚桩法,容栅式数字位移传感器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配套控制,自动采集系统为JCQ503E无线控制系统。
试验桩共2根,试验采用锚桩法,容栅式数字位移传感器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配套控制,自动采集系统为JCQ503E无线控制系统。
沉降监测包括38#、39#、46#楼,了解地基在不同荷载作用下随时间的变形规律,为建筑物的安全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相关的科学数据。
基坑开挖深度为16.90m,基坑南侧3m外为两条已施工完成的地铁隧道,隧道底低于本工程基底约0.65m~2.3m,采用边施工边监测边调整的方法。
暂时没有信息
●集成系统可读取符合PBIM标准的工程勘察数据和基础设计数据,自动生成勘察平面、基础平面,剖面设计时可直接读取探孔数据。
●JKZH按基坑支护型式分为7个计算模块,还提供了广义双排桩、坑中坑等计算模型,并且换撑可调整水平刚度和转动刚度并设置预加力。
●SuperSoilNail可进行复合土钉墙的设计计算,包括钉锚长度计算、隆起验算、渗流验算、突涌验算、整体稳定验算等内容。
●Djcl可完成复合地基、换填垫层、预压地基等主要地基处理类型的设计计算,用户可导入AutoCAD轮廓,软件可将轮廓自动剖分成多个矩形小基础。
●DeWater完成建筑基坑降水井的布置、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单井流量分析、单点降深计算、区域降深计算、单点沉降计算、区域沉降计算等工作。
●DTQ进行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挡土墙设计计算,满足绝大多数计算需求,●计算内容丰富全面,能验算滑移、倾覆、整体稳定性和计算墙体结构内力和配筋。
科技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新技术
研究领域
标准规范
专利技术
软件著作权
科研课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复合锚杆、复合锚杆抗拔桩技术
    普通锚杆存在承载力低、成本高等缺陷,因此此类抗拔构件中的受力钢筋会受到地下腐蚀介质的侵蚀,复合锚杆应运而生,●受力钢筋与腐蚀介质完全隔离复合锚杆受力钢筋外侧为封底的钢管。
  • 多幢塔楼作用下大底盘厚筏整体基础设计技术
    充分利用回弹再压缩段变形小的特点及裙房基础筏板有限扩散高层荷载的原理进行变形控制设计,该技术可产生以下经济效益, 多幢塔楼作用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结构分析与设计2006年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程应用实例 该技术应用于北京新机场天然地基协同作用分析咨询项目    该技术应用于腾讯北京总部大楼技术咨询项目    “三里屯SOHO工程”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工程勘察二等奖   “三里屯SOHO工程”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    该技术应用于北京三里屯SOHO工程。
  •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方法与...
    简介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工作的计算,本课题通过大比例模型试验揭示了上部结构刚度及地基刚度的不同对地基反力、整体挠曲变形、上部结构次应力等的影响;首次提出采用Mindlin解-有限压缩层修正模型计算天然地基沉降和采用弹性理论法-有限压缩层混合修正模型计算桩基沉降;圆满解决了上部结构刚度凝聚及中厚板的计算。
  • 城市更新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
    简介 我国城市建设已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土的工程性质研究

1950年代 首次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和评价方法。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湿陷性黄土地区建 筑规范》(GBJ20-66)。

1963年 在国内最早进行旁压仪研制。

1970年代 最早在国内进行膨胀土工程性质研究。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膨胀土地区建筑技 术规范》(GBJ112-87)。

1980年代 在国内最早研制了KO固结仪、自动应力路径 三轴仪、静载荷试验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系统。

2010年代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临界卸荷比和极限卸荷比的 概念。

1970年代 对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地区、天津地区的震害调查,形成 《地基基础震害调查与抗震分析》报告,从地基与基础 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当时建筑的经验与教训,并做出了分 析和建议。

1990年代 “上海齐鲁大厦桩基纠偏”;“福建某教工住宅楼基础 加固、纠偏”方案为结构整体顶升,顶升高度600mm。

2000年代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300万吨技改工程地基处理;西安 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高望村地质灾害紧急治理;甘肃省文 县康家崖地质灾害治理主编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技术规范》(JGJ123-2000)颁布执行。

2010年代 青岛某别墅项目地基基础加固;明十三陵石牌坊地基加 固;北京某保护建筑修缮及地下空间综合改造;海口市 “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与纠偏。

地基基础技术研究

1960年代初 最早提出通过控制地基压力和建筑物长高比等八大措施减小软 土地基沉降及差异沉降。

1970年代初

◎国内首次提出各类建(构)筑物的特征变形与其允许值。

◎在国内最早研制了钨弦式压力盒。

◎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

◎ 组织进行箱筏基础地基反力变形计算方法研究,组织国内共8 项实测工程。

1980年代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6-80)

1990年代 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了FEI系列桩基动测分析仪。

2000年代

◎国内率先研发了高层建筑下大底盘整体筏板基础建造技术。

◎国内首次提出地基基础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1960年代 国内最早开展了注浆法加固地基的研究。

1970年代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的强夯工艺。

1980年代 在国内最早进行了高填方工程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 并进行了工程实践。 在国内最早研发了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桩 复合地基。 在国内最早研发了CFG桩复合地基技术。

1990年代 在国内最早研发了CFG桩施工成套设备,形成了 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并被建设部列为科技成 果重点推广项目。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地基处理领 域的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2000年代 研发了盐渍土地区地基处理——DPD强夯和DCD强 夯工法。2017年,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高填方 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2017。

桩基础技术研究

1970年代初期 开发了“长螺旋干作业”、“潜水钻成孔”、“振动沉管”、 “振动冲击沉管”以及“钻扩”灌注桩成套技术。 主持编 制了我国第一部《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 施工规程》(JGJ4-80)。

1976年 解决了毛主席纪念堂的桩基设计问题。

1990年代 在国内率先自主开发灌注桩桩端、桩侧后注浆技术。 主持编制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2000年代初 在国内最早开发长螺旋钻孔压灌后插钢筋笼成套施工 技术。 主持编制了《长螺旋压灌灌注桩技术规程》(JGJ/T419-2018)。

2009年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 理论方法与处理技术。

基坑工程技术研究

1990年代初期

◎ 研究了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并开发了建筑基 坑支护设计软件-“基坑与边坡支护结构设计软件 (RSD3.0)”。 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

◎开展逆作拱墙支护结构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2000年代 开展了土钉墙支护结构破坏机理及阶式支护结构变 形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2010年代 研究了加卸荷路径地基土工程性能研究及基坑支护 结构变形内力分析方法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改造

1970年代 对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地区、天津地区的震害调查,形成 《地基基础震害调查与抗震分析》报告,从地基与基础 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当时建筑的经验与教训,并做出了分 析和建议。

1990年代 “上海齐鲁大厦桩基纠偏”;“福建某教工住宅楼基础 加固、纠偏”方案为结构整体顶升,顶升高度600mm。

2000年代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300万吨技改工程地基处理;西安 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高望村地质灾害紧急治理;甘肃省文 县康家崖地质灾害治理主编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技术规范》(JGJ123-2000)颁布执行。

2010年代 青岛某别墅项目地基基础加固;明十三陵石牌坊地基加 固;北京某保护建筑修缮及地下空间综合改造;海口市 “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与纠偏。

桩基检测技术研究

1977年 开展“锤击贯入试桩法”课题的试验研究。

1980年代 编写了锤击贯入试桩法规程;开发完成作为进口打桩 分析仪的配套国产分析软件《桩的特征线波动分析程 序》,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2年 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EI桩基动测分析系 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编制标准《桩基动测 仪测量系统检定规程》JJG(建设)0003-1996;编制 国 内 首 部 该 类 产 品 标 准 《 基 桩 动 测 仪 》 JG/T3055-1999。

2000年代 编 制 行 业 标 准《 建 筑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范 》 JGJ106-2003。

2010年代 修订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颁布 执行。

地下空间建设开发技术研究

“2001~2005“十五”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课题负 责单位,主持开展了城市地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以 及地下空间防火、防水灾等专项技术的前期研究工作。

“2006~2010作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地下空 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和组织完成了城 市地下空间的“建设政策与标准体系”、“建造技术”、“环境质量保 障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工程建设示范”等课题研究工作。

2011~2015作为“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和组织完成了城市 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地下结构设计”、“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 与环境控制”、“地下道路建造与运营安全”、“深层地下空间与地下 综合体开发技术及数字化”和“建筑设计及标准化”等课题研究工作。

2016~2020“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超高层建筑工 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与改 造技术》中,负责“超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预警软件”和“ 既有城市住区浅层地下空间升级改造技术”等子课题研究工作

  • 建筑地基基础术语标准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
  •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标准
  • 基桩动测仪测量系统
  •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 锤击贯入式桩法规程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建筑地基基础术语标准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
  •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标准
  • 基桩动测仪测量系统
  •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 锤击贯入式桩法规程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 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
  •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一种不排土成孔预应力锚杆及锚孔防漏结构
  • 用于测试管桩桩身应变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安...
  • 微型地基基础加固钻机-实用新型
  • 一种混凝土杆身复合锚杆
  • 可控变形的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支护结构
  •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后注浆处理施工方法及其后...
  • 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
  • 可回收锚索的锚具
  • 可回收锚索的锚具
  • 一种用于深基坑支护的装配式环形钢结构内支...
  • 一种预应力弹射式桩侧注浆阀
  • 螺旋式锚固钻机自动钻杆箱及其运行方法
  • 主动弹射式桩端后注浆阀
  • 一种用于建筑物纠偏的顶升阻尼装置
  • 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
  • 一种隧道长管幕钢管简易锁口装置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由科技部2008年4月批准组建,于2011年9月通过建设验收,同时,被中关村管委会挂牌成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其中“地基基础实验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基基础实验室(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该所成立于1956年,隶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我国建筑地基基础方面的科学研究、标准规范编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 现有建筑面积1613m2,主要包括室内模型试验、土工试验、动静强度试验、原位测试等。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住建部、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等部门的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新产品试制项目以及其他科技项目的研究,在土的工程性质及其测试技术、地基处理、桩基础、高层建筑箱筏基础、深基坑支护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地基基础实验室
    模型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建筑地基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任务,解决了地基基础领域许多疑难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
  • 振动台实验室
    多功能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于2017年立项建设,202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开展的试验包括:(1)土体自由场振动试验;(2)边坡、基坑工程振动稳定性试验;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01 12:01:16